→戻る
關於幻雲引用的《東垣十書》(圖版省略)

眞柳  誠
茨城大學人文學部/北里研究所東洋醫學總合研究所

1、緒言

  室町時代的學問僧月舟壽桂幻雲(1460~1523),曾對南化本宋版《史記》作過較詳細的注釋,而且在“扁鵲倉公列傳”的注文中,引用了大量中國醫書,其中有的是已經亡佚的醫書。這些資料,對于研究室町時代的醫學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値。其所引用的醫書概況已經作過報告(1)。注文中引用的部分書目,似乎與明初(1399~1424年)出版的醫學叢書《東垣十書》(2)中所収録的書目相同。

  《東垣十書》的日本版以1597年小瀬甫庵的古活字本爲最早,而作爲此書早期傳入日本的確實證據,是現存的曲直瀬道三(1507~94)筆寫的《東垣十書》的巻首和《脈訣》(3)。如果幻雲注的確是引自《東垣十書》的話,那麼,《東垣十書》的傳來要早於道三的記載,進而《東垣十書》的傳承也大體能得以究明(2)。幻雲引用的若是《東垣十書》,作爲底本的版本也許會弄清楚,故作以下幾方面論述。
 

2、幻雲引用的是否《東垣十書》本?

 《東垣十書》由下記十書構成:
崔嘉彦《脈訣》
李東垣《内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室秘藏》
王好古《湯液本草》《此事難知》
朱丹溪《格致餘論》《局方發揮》
齊徳之《外科精義》
王履《醫經溯{三点水+回}集》
  而幻雲注中引用的書目有《脈訣》《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格致餘論》《醫經溯{サンズイ+回}集》(1),這5書是《東垣十書》所収的一部分,若就此而判斷是引自《東垣十書》,大概也未嘗不可?若不是《東垣 十書》本,那麼,可以推定,是引用了《東垣十書》以前的單行本。

  但是,在早於《東垣十書》的日本的《萬安方》(1315)和《福田方》(1362)中,未見引用與《東垣十書》 相同的書目(4)。{口+力}外,幻雲所引的《醫經溯{サンズイ+回}集》成於明代初期,本書被収入《東垣十書》後,是首次刊行面世(5)。而且,“扁鵲倉公列傳”第91頁的幻雲注(見圖1A右行):“幻謂、紫虚脈訣、東垣十書之一也”。又第148頁(見圖1B左行):“幻曰、朱彦脩格致餘論、乃東垣先生十書之一也”。即幻雲已明確指出了,《脈訣》和《格致餘論》是《東垣十書》本。由此可以斷定,幻雲所引的5書,就是《東垣十書》本。
 

3、幻雲所用《東垣十書》本的版本系統

 幻雲使用的若是《東垣十書》本,也只能是初版以後的刻本,或者是依照刻本的抄抄本。據筆者考證,《東垣十書》的版本系統如圖2所示。譲我們看一下幻雲没世的1533年以前所刊行的《東垣十書》,以下6本可作爲幻雲所用版本系統的參考。
①明・遼藩第一版(1399~1424)
②明・遼藩第二版(1484)
③朝鮮・内醫院・乙亥活字版(1488)
④明・熊氏梅隠堂版(1508)
⑤明・遼藩第三版(1529)
⑥朝鮮・内醫院整版(1529~44)
  那麼,幻雲究竟使用的是以上那種版本?“扁鵲倉公列傳”第132頁注(見圖3)中有“朱彦脩格物餘論三十四丁、人迎氣口論”之語。顕然,“格物餘論”的“格物”是“格致”的誤寫(格物致知),就是説幻雲所用的《格致餘論》的第34丁有“人迎氣口論”一語。與幻雲此注中所引“人迎氣口論”相同位置的《格致餘論》版本,有④熊氏梅隠堂本,即如図4所示,在第34丁17行~第35丁8行有“人迎氣口論”。{口+力}外,從此版本的書式,即毎丁20行,毎行17字及巻數、丁數來看,完全是模刻於①遼藩第一版,雖然①版的《格致餘論》已佚(2),但可以推定在同一位置仍應有“人迎氣口論”。這様看來,幻雲注所引的《東垣十書》本,首先要考慮是①版或④版系統。

  觀察一下“人迎氣口論”5字以前的空白處,若全行用文字填滿的話,總計有11492字。因此,②遼藩第二版的可能性被排除,②版毎行字數比①版和④版只多一字,即毎丁20,一行18字,便造成了“人迎氣口論”的位置前移至第31丁19行,與34丁有很大的距離。因而,幻雲使用的即便是抄本,只要行數、字數不完全相同的話,“人迎氣口論”就不可能在第34丁的位置。

  當然,③版(毎丁18行、1行17字)、⑤版(毎丁22行、1行20字)及⑥版(毎丁20行、1行20字)所以“人迎氣口論”都不可能在第34丁的位置上。即使是以這些版本爲底本的抄本,“人迎氣口論”恰好在第34丁的偶然性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故可以明言,幻雲所引用的《東垣十書》本,只能是①版或④版,以及忠實于此版本行數、毎行字數的模抄本。那麼究竟是那一系統?

   再有,日本最早印刷的醫書是覆刻熊宗立的《醫書大全》(1528),幻雲曾爲此刊行作了跋文(6)。其次,是幻雲的至友谷野一栢在一乗谷覆刻了熊宗立的《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1536)(7、8)。而且,谷野一栢親筆所寫的現存醫書也是以熊宗立本爲底本(9、10)。

   還有《東垣十書》所収録書之一《湯液本草》,其抄本焼片,近年,於1573年焼毀的一乗谷朝倉氏遺跡出土。可以説此抄本一乗谷的傳入,與幻雲等當時的知識人有一定的關係(11)。這箇焼片抄本的行數及毎行字數是完全依照①版、④版模寫的,如圖5所示,而其殘缺的部分,可以據④版補正。因此,焼片所據底本極有可能是④版熊氏梅隠堂本。這些史實,即在室町時代後期熊氏本醫書的流行,及有關幻雲的舊事,可以作爲幻雲利用的《東垣十書》本有可能就是熊氏本系統的傍證。

  “扁鵲倉公列傳”的幻雲注中,別處也引用了熊氏本醫書。例如第2頁注,如圖6A右行“熊宗立醫學源流云……”,這箇《醫學源流》是附録在熊宗立所編刊的《醫書大全》中的一書。第40頁的注,如圖6B所示,引用了《難經・二十三難》,接着記有“熊氏注者……”語,這裏是引用了熊宗立編刊的《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第154頁的注,如圖6C右行所示,有“熊宗立脈訣俗解”語,這是指熊宗立注的《王叔和脈訣圖要俗解》。

  以上數例表明,幻雲多處引用了熊宗立編纂,并由熊宗立及熊氏一族刊行的醫書。熊氏一族在福建沿海地域出版書籍,并出售。因而,從當時的交易途徑來看,是比較容易傳入日本的,出于這種實際考慮,①版是中國内陸地方政府出版的藩府本,所以將它傳入日本的可能性極低,對此問題已在別文作過考察(11)。由此看來,幻雲所利用的《東垣十書》本,是否可以推定爲④版熊氏梅隠堂本,或其忠實的抄抄本。

 {口+力}外,④版刊於1508年,而幻雲没于1533年,在④版刊行後25年内,傳入日本,幻雲即得以利用。這一点,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出版,與日本接受中國書籍的時間差。
 

4、幻雲“湯液本草三巻”注語的眞偽

 “扁鵲倉公列傳”第148頁幻雲注,如圖7右行有:“幻按、湯液本草三巻、海藏王好古所撰也”,這箇“三巻”是値得研究的問題,爲什麼?不要説④版的熊氏梅隠堂本,即便是幻雲没世以前刊行的《東垣十書》中所収完整的《湯液本草》,也只有上下二巻(6),與三巻數目不合。以後,又出現將下巻一分爲二的三巻本,如周氏仁壽堂1583年刊本(12),這是幻雲没後的事了。

  以理推之,從幻雲使用的④版《湯液本草》二巻來看,對於上巻28丁,下巻如圖8所示竟是152丁。{口+力}一方面,再看一看與④版編成完全相同的①遼藩第一版本《湯液本草》是否爲二巻?這箇明代原装訂本藏于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原爲152的下巻,被分爲2册,故《湯液本草》一書成3册本。

  因此,④版的熊氏梅隠堂本,乃至其精抄本的《湯液本草》二巻本,都以3册装訂,這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由此也可以理解幻雲之所以有“湯液本草三巻”之語了。
 

5、結論

  幻雲對南化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加注釋中,引用了《脈訣》《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格致餘論》《醫經溯{サンズイ+回}集》等書,此5種書雖與《東垣十書》中所収録書相同,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是明初《東垣十書》編刊以前的單行本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得出以下結論:

(1)幻雲是據《東垣十書》本引用上述5書的内容。當然,此記載是在幻雲没世的1533年以前,所以可以認定,這是至今爲止,《東垣十書》傳入日本并被引用的最早記載。

(2)幻雲使用的《東垣十書》本,極可能是明1508年刊行的熊氏梅隠堂版、或者是行數乃至毎行字數都完全忠實於此本的抄本。此本是熊氏《東垣十書》刊行後僅25年内就傳入日本,并被引用的可靠的證明,也是對室町後期熊氏本醫書流行、傳入的時代熱潮的追憶。

(3)熊氏梅隠堂版的《湯液本草》雖然是二巻,而幻雲注却説“湯液本草三巻”,這一點可以作以下解釋,即原152丁的下巻,被一分爲二,加之上巻1册而成3册本,進而又誤“三册”爲“三巻”,這種“巻”與“册”的混淆在古書中并不爲奇。

「本稿要旨於1995年6月日本醫史學会總会,與宮川浩也、小曾戸洋連名發表(《日本醫史學雜誌》41巻2号、104~105頁、1995),今作部分補充及訂正」
 

引用文獻及注:

(1)關信之、小曾戸洋、眞柳誠“關於國寶宋版《史記・扁鵲倉公傳》幻雲注中所引用的醫書”《日本醫史學雜誌》36巻1号、23~25頁、1990

(2)眞柳誠“《東垣十書》解題”、小曾戸洋・眞柳誠編《和刻漢籍醫書集成》第6輯解説2~18頁、エンタプライズ、東京、1989

(3)個人藏。

(4)據小曾戸洋“《萬安方》引用書名人名索引”(未発表)及小曾戸洋“《福田方》引用文獻名索引”(未発表)。

(5)小曾戸洋“《醫經溯{三点水+回}集》解題”、小曾戸洋、眞柳誠編《和刻漢籍醫書集成》第6輯解説56~62頁、エンタプライズ、東京、1989

(6)小曾戸洋“《名方類證醫書大全》解題”、小曾戸洋、眞柳誠編《和刻漢籍醫書集成》第7輯解説2~12頁、エンタプライズ、東京、1989

(7)眞柳誠、小曾戸洋“日本現存第二醫書印刷版木”《漢方の臨牀》37巻4号360~362頁、1990

(8)眞柳誠、小曾戸洋“福井三崎家寶藏品ー越前版《俗解難經》”《漢方の臨牀》42巻7号794~796頁、1995

(9)小曾戸洋、眞柳誠“一栢自筆《難經抄》”《漢方の臨牀》42巻8号922~924頁、1995

(10)小曾戸洋、眞柳誠“一栢研究熊宗立本《内經》古鈔本”《漢方の臨牀》42巻9号1050~1052頁、1995

(11)眞柳誠“朝倉氏遺跡出土《湯液本草》”《日本醫史學雜誌》39巻4号、501~522頁、1993

(12)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

(13)這是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館藏中醫線装書目》(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第77頁所載,《湯液本草(三巻)》(子21ー1298)爲「2 明刻本」。目録中所載其他版本,只是簡單地總稱爲三巻,「明刻本」。在1995年4月27日親見此本,爲明代装訂,2巻3册(上巻1册、下巻2册)本,料紙爲白綿紙,毎半丁10行,毎行17字,黒口・巾箱,據此,可以認定這是①遼藩第一版本。

→戻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