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

真柳诚、梁永宣、段逸山、邹西礼“《金匮要略》的成书与现存版本问题”《中华医史杂志》36卷6期357-363页;封底,2009年11月

·文献研究·

《金匮要略》的成书与现存版本问题

真柳诚  梁永宣 段逸山 邹西礼

  【摘要】 现存《金匮要略》直接源自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16卷中杂病部分的可能性较小,实应成书于北宋时代。包括日本版在内,《金匮要略》现存版本均由元代之后至明代的五版本系统而派生,属大字本系统;新近发现仅藏于上海图书馆、与原体系不同的小字本吴迁抄本,是值得重视的版本。将邓珍本与吴迁本相比较,发现北宋政府并非单纯将大字本改为小字本再版,而是实施了第二次大规模校订。
  【关键词】 《金匮要略》;邓珍本;吴迁本

The complete and extant editions of JinguiYaolue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 MAYANAGI Makoto*, LIANG Yong-xuan, DUAN Yi-shan, ZOU Xi-li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Ibaraki University, Japan
  【Abstract】 The extant Jinguiyaolue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 is less likely originates directly from the section on miscellaneous diseases in the 16-volume Shanghanzabinglu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of ZHANG Zhong-jing which was compiled in the early third century. It was, in fact, compil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ll the extant editions of Jinguiyaolue, including Japanese editions, were derived from the five editions system compiled from the Yuan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belongs to the large character version. The small character version of Wu Qian's transcript that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Shanghai Library i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system, and this is worthy attention to. By comparison of Deng Zhen's version with Wu Qian's version, it was realized that the Northern Song government had not simply converted the large character version into the small character version, but revised it as large-scale for the second time.
  【Key WordsJinguiyaolue (Synopsis of Prescriptions of the Golden Chamber); Deng Zhen's Version; Wu Qian's Version
                   
  DOI:10.3760/cma. j. issn. 0255-7053.2009.06.009

  作者单位:日本茨城大学人文学部(真柳诚);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梁永宣);201203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200040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邹西礼)

 

1. 《金匮要略》的成书

  《伤寒论》中张仲景之序《伤寒卒病论集》言:“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以此为据,一般认为现行《伤寒论》为10卷本,留存6卷为杂病,节略后3卷本为《金匮要略》。但因《金匮要略》成书资料记载少于《伤寒论》,故难以简单做出结论。

  原《伤寒论》仲景序文中有“杂病”一词,但无“金匮”二字。且“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是指伤寒和杂病合编而成,但当时各为几卷不明。

  书籍在传承过程中卷数常有增减,目前的《伤寒论》10卷无法推测即是当时的10卷,且此结论又是以高度信任“仲景序”为前提。因此关于《金匮要略》的成书经过,须依史实予以考察。

  《金匮要略》书名首次出现于正史,见元代编纂的《宋史·艺文志》:“金匮要略方三卷,张仲景撰,王叔和集”。此前《隋书》及新旧《唐书》等正史,及至唐、五代为止的各种文献中均未见本书名。当然《宋史》所著录之书,亦经下文所述北宋政府校刊,故本书成书年代,正确含义不应追溯至北宋以前,其传承过程和内容来源通过一些线索是可以考察的。


2. 宋以前的记录

  现存文献中3世纪下叶成书的《脉经》卷8和《甲乙经》卷7中,有与《金匮要略》相对应文字。但有可能为后人附加,无法确认必为当时文本。

  最值得信赖的早期记载,是454—473年间成书的陈延之《小品方》[1]。此书缘于遣隋使带回日本,是日本镰仓时期所抄卷子本,唯一现存于东京尊经阁文库。所存部分为卷1前半部,除傍注外无后人附加文字,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书古态。书中记载有与《金匮要略》相同或极似方名、配药及主治条文。且卷首陈延之自序中列举文献明确记有“张仲景弁伤寒并方有九卷,张仲景杂方有八卷”二书。《小品方》中存有与《金匮要略》类似处方,虽不能即刻判断为引自陈延之自序中所载的仲景二书,但在5世纪下半叶,含《金匮要略》部分内容的《小品方》有流传,这一点毋庸置疑。

  隋7世纪初的《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等诸篇中,有“(张)仲景云”等与《金匮要略》类似文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可知当时与妇人病相关的仲景书籍为单行流通。唐7世纪中叶,《千金方》卷10伤寒下虽未标明出典,但记载有与《金匮要略》几乎相同的篇名、类似条文及处方,如百合病、狐惑病、黄疸病等。同书卷26总论首也有可能原为仲景所撰“五味损益食治篇”之序文,其各论中亦有与《金匮要略》近一致的“食禁”内容[2]。

  晚于《千金方》约百年后的《外台秘要方》(752)中,许多引文出自《(张)仲景伤寒论》18卷。另外,据《唐会要》载,760年上奏的医官考试科目中,指定有“张仲景伤寒论二道(问)”。此书当与《外台秘要方》引用的《(张)仲景伤寒论》18卷出自同系。《外台秘要方》并非全文引用18卷本,从所引卷次注记来看,前10卷相当于现《伤寒论》,后8卷相当于《金匮要略》。且所引用的条文含《金匮要略》全25篇中的12篇,说明当时流传的《(张)仲景伤寒论》中包含有与现《金匮要略》相当接近的内容,只是二者篇幅顺序不一,无法确认其有直接传承关系。且现《金匮要略》中属特异内容的“食禁”,未见引自《(张)仲景伤寒论》一丝踪影,而《外台秘要方》所收这些内容仅引自《仲景(方)》或间接引自《张文仲(方)》中引用的《仲景(方)》佚文。由此而言,现《金匮要略》并非直接源于唐《(张)仲景伤寒论》18卷。

  另在《肘后救卒方》葛洪自序中记:“省仲景元化刘戴秘要金匮绿秩黄素方,近将千卷……凡为百卷,名曰《玉函》……余今采其要约,以为《肘后救卒》三卷”。相似文字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亦见,故不能简单判断原为伪作。又《晋书•葛洪传》载其著书“金匮药方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似《玉函方》百卷后被称为《金匮药方》百卷。此100卷本未传存,且今本《肘后方》中葛洪文字称呼有明显区别,100卷本称“大方”,3卷本称“小方”,可证100卷本真实存在。《医心方》卷26中亦引用有《金匮录》条文,其中一些内容疑原属葛洪。另《肘后方》葛洪文及《抱朴子》中有青龙、白虎、建中等与仲景相同处方名,后述的邓珍本及吴迁本《金匮要略》有未记撰者的小序,其前半文字酷似《肘后救卒方》葛洪自序。现《金匮要略》底本为包含伤寒部分在内的节略写本,又名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据上各项,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源自于葛洪100卷本系统的可能性较高[3]。

  综上所述,现存《金匮要略》直接源自3世纪初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16卷中的杂病部分,这一观点笔者认为难以定论。其始祖从书名而言当为4世纪前期的《金匮药(玉函)方》,部分内容而言应遡及5世纪后半叶的《小品方》。从《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方》而析,自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仲景医论及处方经过了引用或离析等复杂传承,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现《金匮要略》底本。


3. 北宋政府的校订与刊行

  《金匮要略》的内容来源,可溯及至5世纪后半叶。若不涉及内容,仅考虑成书时间,可断定是由“宋改”即北宋中期诞生的出版物,换言之《金匮要略》是经宋改而诞生。其经纬在《金匮要略》前付北宋政府校正医书局儒臣高保衡、孙奇、林亿序文中明记。通读序文可知:

  ①《金匮要略》底本,为王洙在政府图书馆发现的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据《宋史》传记,王洙曾参加北宋政府图书馆藏书目录《崇文总目》的编纂(1034年勅命,1041年完成)。此书为他当时所见,《崇文总目辑释》中确实也著录有“金匮玉函要略三卷,张仲景撰”。

  ②原书记有伤寒、杂病、饮食禁忌之论与方,但有节略、脱落、虫损,且处方及主治条文各处分散,或因欠某方文字而致使用时明感不便。

  ③林亿等校订此书时,因已校刊了《伤寒论》,故删除了上卷伤寒部分,将中下2卷再编,节略及脱落内容收集诸医书中所引用的仲景佚文补填,或将其列入“附方”中。附方在后述的吴迁本中见13处,源自《外台秘要方》、《千金方》、《千金翼方》等补遗最少也计33方。

  ④经再编、辑佚、校正,产生了新的全3卷25篇、计262方的书籍《金匮要略》。

  正如序中所记,现行本《金匮要略》是经林亿等予以大幅度改订后,作为仲景杂病治疗书而再编的一种“辑佚复原本”。姑且不谈其内容,现今所见的《金匮要略》,正确表述其成书时间应为宋改时代。

  《金匮要略》有如此复杂的成立、成书过程,本文分析后当引起读者留意。既往曾出现过因不理解宋改而致的误解。如有人因多处主治条文语言表现具有后代特征,药量单位用“分”等,便认为这些都是张仲景之后的衍文及付加,而将其归属于说明解释内容之外。其实这部分内容本质仍为张仲景文,只不过是在《金匮要略》成书前各个阶段、仲景文字在各种不同书中被二次或三次引用,所产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又如八味丸出处宋改本记为“崔氏”,有人误以为它是仲景之后的处方,或理解为仲景引用了崔氏八味丸。实际上它是《崔氏(纂要)方》一书所收仲景处方,宋改时明记为“崔氏”,即宋臣以附方形式转载于《金匮要略》,补遗了王洙所发现书籍的脱落文字。


4. 宋以后的版本

  王洙在北宋政府图书馆发现的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现已不存,现仅传以此为底本、经宋改的《金匮要略》3卷本系统。其祖本为北宋政府刊行的大字本,刊行年代过去所知的各种版本《金匮要略》中均未记载。后研究发现,随着参与校订时间的推移,林亿等人官位逐年晋级。日本冈西氏曾比较了已知刊年的其它中医书籍中参与校订的人物,推测出大字本刊行于治平三年(1066)[4]。另由宋版小字本《脉经》后付牒文可知,自绍圣元年(1094)起数年内国子监又刊行了小字本。因北宋政府刻印的大字本、小字本《金匮要略》共佚,故其准确刊年不详。但根据新发现的吴迁本中记载,大字本刊行勅命为治平三年三月十九日,证明了冈西说的正确性。同时还得知国子监小字本刊行时间为绍圣三年(1096)六月。

  据笔者调査,含日本版在内,《金匮要略》现存版本包括重印、影印及全书中所收本在内超过60种,它们均由元代之后至明代的5版本系统而派生。目前进一步发现了与原系统完全不同的吴迁本,但未见李氏朝鲜及越南王朝时代的版本。下面将简述成为后世祖本的元明5版本及吴迁本缘由、关系及特征。

4.1 大字本系

  指北宋政府以献给皇帝方式而刊行之书,因每一字大如硬币得称。其大小约相当于B4开大型本,大字经文1叶仅刻400字左右,故1册书叶数较多,版木数及纸量亦多,可理解为供政府使用的高价豪华本。若属民间所需医书,则为略小于B5开、1叶近600字的廉价小字本,系由政府相关机构在大字本完成之后刻印出版,也有复刻于南宋者。

  无论《金匮要略》大字本、小字本,其宋版均不存。古版现存的元明5版为大字本系统,吴迁本属小字本系统。即除吴迁本之外,既往使用的《金匮要略》诸版本均属大字本系统。

4.1.1 元·邓珍版
  此版3卷,缀为2册,第1册有邓珍序2叶、宋臣序(后付小序)1叶,目录20叶,卷上29叶,第2册卷中26叶,卷下20叶。既往其存不明,此本由笔者之一的真柳诚调査发现唯一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5]。据邓珍序可知,出身于福建南平的邓珍从位于邻地的江西抚洲丘氏处得到了当时久未通行的《金匮方论》[6],并加以刊行。原序作于元・后至元六年(1340),但北京大学藏本卷上第3、4叶匡郭略大,字体显示为明・嘉靖间新安修刻,可能是因原版木破损后又新雕而成。如实表述则该本为元·后至元六年序刊、明·嘉靖间修刻重印本。

  卷上末叶余白,有杨守敬自笔墨书识语:
  “金匮要略,以明赵开美仿宋本为最佳,次则俞桥本,然皆流传绝少。医统本则脱误至多。此元刊本与赵本悉合,尤为希有之籍。光绪丁酉三月,得見于上海寄观阁,因记。宜都杨守敬。”

  即此本为清末藏书家杨守敬旧藏,入手于上海寄观阁。杨氏鉴定此本为元刊本,但遗漏了其中属明中期修刻、重印部分。且将下述的赵开美本误认为仿宋版,故很可能未理解邓珍版与赵本的关系。邓珍版共有22颗藏书印记,可知经袁廷梼→孙从添→寄观阁→杨守敬→李盛铎→李滂之手流传200多年后,最终藏于北京大学之由。

  邓珍版保留了之前所见各版中未见的宋版本旧态,如书名前冠有“新编”二字;由林亿序文中可见有对“国家”、“主上”、“太子”三词的敬畏书写方式;如前所述与葛洪相关未记撰者的小序等,这些均可考虑为书中残留了部分宋版线索,原是依底本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而成;且此本各卷起始处编著人员顺序依次为林亿、王叔和、张仲景,与其它通行本完全相反。从邓珍版部分书写方式,可推测出底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原文与宋改补填文字之别。以上特征说明,邓珍版保存了宋版大字本之古态。

  宋大字本、小字本及金初通行本的书名记录均为《金匮要略》,而邓珍版书名无“要略”二字,故推测可能系邓氏个人所为或因传承变化所致。另经与吴迁本对比可知,邓珍版“论”部分原改行文章头部加“○”与前行接续,意似在节约纸张成本。北京大学本属邓珍版刊行200年后修刻重印,故多处可见版木磨损及裂纹而致印刷不清文字,但未见后诸版所见的明显改文及误字、脱文。邓珍版在现存大字本系统中为最善本,后述4种明版均从邓珍版派生[7]。

  1988年10月,日本东京燎原书店影印出版了邓珍版《新编金匮方论》;2002年中国正式立项建设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于2005年12月亦在金元编子部收入同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而与此完全一致的排印本国内尚未面世。浙江中医学院何任教授为主编的《金匮要略》整理小组,于1990年出版了《金匮要略校注》,系参考包括上书在内的诸版合校而成。2009年5月,日本东洋医学会将邓珍本、吴迁本及后述的赵开美第二版《宋板伤寒论》以影印加相同格式排印方式出版。


4.1.2 明·无名氏版
  此版本未引起中国国内重视,江户后期为多纪元简所藏,之后未见收藏记录。真柳诚发现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种日本明治前期影抄本,是以多纪本为底本(缺下卷);北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另外传承刊本一种[8]。

  此版较忠实于邓珍版,稍存宋版之态,其字体及版式显示明嘉靖间流行特征。故多纪元简判断为南宋版,在其《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辑义》及由丰田省吾校订的《新校新编金匮要略方论》中,又以此作为“宋本”而校勘,后在《经籍访古志》中改称著录鉴定为“明代仿宋本”。之所以误为南宋本、仿宋本,是因不知原存在有邓珍版。根据其版式和字体,笔者断为嘉靖时所刊。因刊者不详,故称其为明无名氏版。

  此版乍一看字体为宋版,其处方目录排列与邓珍版一致,但误字、俗字、脱文为诸版中最甚,仅可作为文献研究、校勘考证之参考依据。

4.1.3  明·俞桥版
  此本有明·俞桥刊行识语,但未记年代。另俞桥撰有《广嗣要语》,刊行跋文为嘉靖丙申(1536)年,其版字体与俞桥本酷似,当出自同一组刻工之手,故推测俞桥本也刊行于1536年前后。

  俞桥版在具有邓珍版特征同时,误字、脱文又多与上述无名氏版一致。故推测曾流传有一种X本,是以邓珍版为据的刊本或抄本,这一X本为无名氏本与俞桥本的共同祖本,俞桥本也与无名氏本相似,有许多误字、脱文,只适于文献研究及校勘。

  俞桥版1929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第2版影印收录,1932年上海事变时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大部藏书被日军烧毁,故现藏不明。

4.1.4 明·徐镕版
  此版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徐镕校合古本和新本而成,1598年吴勉学校刊,1601年编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后者所收书籍多次重印、修刻出版单行本,故多有现存。

  近代影印本收入1919年所刊《四部丛刊初编》第1版。另外,中国大陆及台湾出版有多种以此为据的影印本及活字本,非常普及。多纪元简《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辑义》及山田业广《金匮要略集注》也将其作为主要底本。仅览此版见存有宋版旧风,文意不通字句亦较少,但若与前述3版校异,便多处可见部分字句文意过通。分析相异之处发现,徐镕校合时应用底本为邓珍版和无名氏版,他在参照两版的同时又望文生义,并有恣意校正而向宋版旧态靠拢修正之倾向,原书中还有不少误刻之处。本版虽流布较广,但无论研究内容还是作为校勘底本均不适合。

4.1.5 明·赵开美版
  明赵开美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编刊了《仲景全书》,其中一书为本版。此版是明版中唯一附有邓珍序者,故底本为何甚明。若细比较书中字句,又见部分特征与无名氏版一致,故当为同时参照。赵本几乎忠实地沿袭两版原字句,误刻亦少。部分字句赵开美予以改变并加有个人判断,但不似徐镕有意而为。可以说赵本完全失去了邓珍版、无名氏版所保存的宋版旧态,故仅适用于文献学研究及与邓珍版本校勘对比。

  赵开美版在中国曾影印出版,日本江户前期也有和刻本。与赵开美版不同,另外编辑的和刻《仲景全书》所收书籍之一的《金匮要略》,到江户中期为止曾5次印行而得以普及[9],其版式及书写方式与赵开美版逼真,但细研发现是在和刻俞桥版基础上略加字句,且误刻亦多。和刻版的唯一特征是加有日文训点[10],且和刻赵开美版是小刻本《金匮要略》的主要底本,这种刻本在江户中后期出版过4种。由此可见,江户时期赵开美版系列最为广泛流行。

  在传承仲景著作过程中,赵氏发挥了巨大作用。《仲景全书》目前收藏地有中国中医科学院、沈阳中国医科大学、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原为北平图书馆旧藏书,现移至台北故宫)。需要说明的是,赵氏后来对《仲景全书》中的《宋板伤寒论》3处误字修刻而重印,因此赵本《宋板伤寒论》有第一和第二版两种[11]。另日本江户时期出版有《仲景全书》,中国清末民国初据江户版也出版有《仲景全书》,二者均与赵本有较大出入,不可与之混为一谈[10]。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亦有《仲景全书》一套,系明末清初翻刻的盗版[11]。1956年及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两次影印赵开美本《金匮要略方论》,1985年,日本汉方协会影印了内阁文库本《金匮要略方论》,但前者削去全部版心;后者在1999年再出平装版时亦削去版心,且后者末文缺叶由前者所补。1997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也影印了中医科学院所藏的《仲景全书》。

4.2 小字本系统;明·吴迁写本

  此写本3卷,缀为2冊,第一后补副纸1叶、扉纸1叶、序1叶、卷上30叶,第二冊卷中31叶、卷下19叶、牒文1叶、识语1叶。无明显缺笔等避讳,版心未见刻工名。全书有小朱读点,上栏中贴有出自同一笔迹的朱笔付笺33片,系判断误字、脱文等所记,此付笺与本文书写明显为不同手笔。可知它们是后人参考通行本而作之,因其判断内容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明·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论》书影(上海图书馆藏)

  至今为止未曾有人关注吴迁本,仅在2006年10月,沈氏简短报道言明初写本《金匮要略》现存于中国某处,其后付有勅命文记大字本、小字本各自刊年[12]。真柳诚推测原写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于2007年8月进行了实地调査,之后判明上海图书馆所藏明・吴迁写本《金匮要略方》3卷为唯一现存的北宋政府小字本系统[13],与目前通行的《金匮要略》诸版比较,吴迁本书写方式、结构、字句等有很大差异,完全属于另一系统。更应予以关注之处是吴迁本抄写时所用的纸张,系抄于陈尧道《中庸五十义》、《大学会要》等5种书籍内侧,出自一人之笔而力行。原5书均属于南宋版,亦未见它处现存,当时却被作废物处置。吴迁书末附有绍圣三年(1096)六月国子监刊行小字本之旨牒文以及国子监列衔,及治平三年(1966)三月十九日勅命刊行大字本之旨,高保衡、孙奇、林亿、钱象先的列衔,这二项记载亦从未所见。

  鉴于中国明中期后开始以宋版为珍重,现代则夸誉达国宝级水平,故将原书作为废物利用抄写之举只能出自明初,这一点否定了吴迁本系后世伪作之可能性。且书后附有新出牒文及勅命文2种,甚至连大字本、小字本校刊年月日均载,而既往只能依据推测作出结论,其书写方式亦显示出对宋政府的敬畏。这些文字不可能捏造,亦不应为伪作。

  此本末叶有以下识语:
  “金匮要略,诚医家之要书也。然学者漫不之顾,少有蓄之者。今得祝先生均实所藏古本,老眼虽昏,勉强录之。洪武二十八年岁次乙亥秋八月三日甲子写,至二十五日丙戌而成。时年七十三,吴迁景长识。九月十一日帙。”

  此识语与本文为同笔所记,“洪武二十八年岁次乙亥秋八月三日甲子写,至二十五日丙戌而成。时年七十三,吴迁景长识”,说明此本为吴迁(景长)直笔原本。当本各处捺有吴迁印记亦为佐证,景长应为其字。推算可知,吴迁生于元至治三年(1323),系元明间的人物。73岁的吴迁笔抄经23日,又将误写等处修正后装订,“九月十一日帙”。从“吴迁景长/兰室秘藏/医书药方/志此印章”印记来看,吴氏或许医家或详于医药的人物。关于吴迁或吴景长,有年代差异的同名他人之史料记载,但与吴迁本人相关资料至今未见,收藏古本的祝均实其人亦不详。

  含吴迁在内此本共捺有15颗印记,故知原书最初为清·康煕帝第13子允祥收藏,经清末藏书家朱学勤、朱澂父子,渡于清末民国间藏书家徐乃昌,后架藏于1952年设立的上海图书馆之经过不明,概曾由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和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收藏。

  此书唯一记录有北宋小字本《金匮要略》牒文,当然吴迁抄写的底本既是“祝先生均实所藏古本”,亦属北宋小字本系统。笔者就吴迁本和邓珍本予以对校,发现二者间差异超出版本间字句水平,实属另一系统之《金匮要略》。如吴迁本书名“金匮要略方”,林亿等的序文和小字本牒文作同名;吴迁本小序命名为“金匮要略方叙”,与林亿等“校正金匮要略方叙”加以区別。吴迁本书中无篇名、处方等总目录,各卷首仅记所收篇名。正文内容杂疗篇置于卷中末尾,卷下只有妇人病和饮食禁忌各篇。卷上起始为“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等398个文字,作为全书总论,以下记卷上目录、第一篇等内容。书中各篇名下双行细字记有论、证、方数,为重新改定。吴迁本条文表述方式统一,个别之处删除了林亿等人注文或将它移动于条文中作为经文。部分条文上附加有“师曰”、“问曰”等言辞,据此以提高文章说理性。此外,吴迁本文字及表现手法有诸多改变、补充及削除,体现于条文、方名、药量、方后文、宋臣注文等多处。

  经过如此加工,吴迁本整体记述和文字细节都得到统一,于是,大字本系统中一些不可理解的字句含义得以判明。仅举一例说明:大字本系统作“妇人藏躁”,吴迁本记为“妇人藏燥”,似依训诂规则发生了改变。当然这些特征不能全部解释成系吴迁所为,因原本有误字之处、有以白墨消后改写部分,书漏处亦有不少补笔,均为吴迁自笔,体现出他非常忠实于原本加以认真抄写。他同时参考邓珍版,发现不同之处又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加以说明,这一点也可佐证吴迁不会随意改变其它文字。

  吴迁本独有的各种特征,也可视为北宋小字本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宋政府并非单纯将大字本改为小字本再版,而第二次大规模实施校订后予以刊行。既往已知经宋改医书有大字、小字2种版本,而小字本再一次经改订的史实,却不知一鳞半爪,因未见2系统书籍同时传存之例。今后对于其它类型的宋改医书,也必须考虑大字本和小字本之间的关系问题。

  据小字本牒文可知,依据翰林医学的白请,1094年6月批准将《金匮要略方》等5书作为小字本,于1096年6月由国子监刊行。国子监列衔中只载与出版、经费、监督相关职名,故可推测参与人员仅承担出版任务,而他们在二年时间内应无法改订出5种医书。当时校刊大字本的校正医书局已不存,改订工作不会由林亿等人负责,故很可能是由牒文中言及的翰林医学医官等担当,但此结论只限于推测。无论如何,正因为担当了政府机构任务,才可修改林亿等人序文,甚至毫无顾忌地大规模改订经文。

  综上所述,研究确认:吴迁本浓厚地保存了北宋小字本旧态、系独一无二的善本。应该说,由于吴迁本的出现,今后对经文的训诂、解释等,会比使用既往所知的诸种版本有更大收益。与之相反,我们也可认为,小字本经大规模改订后,无疑已经失去了大字本原有面目,或者说远离了作为《金匮要略》成书基础的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之旧态。但小字本仍有其价值,因为它所补充的某些原始证据,可帮助我们推测或补充现存版本字句之不足。小字本的改订距大字本校刊未满30年,校改者应仍参照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原本,这种可能性非常高。


5. 结论

  ①现存《金匮要略》难以定论为直接源自3世纪初“伤寒杂病论”16卷中的杂病部分,其书名可遡及4世纪前期,部分内容遡及5世纪后半叶。同时经过复杂的传承过程,产生了现传《金匮要略》底本,即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

  ②林亿等根据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予以大幅度再编、辑佚、校正,诞生了现行本《金匮要略》,它是作为仲景杂病治疗书籍而完成的一种“辑佚复原本”。姑且不谈其内容,正确表述现今所见《金匮要略》的成书时间应为宋改时代。

  ③王洙发现的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1066年林亿等校刊的大字本《金匮要略》,1096年国子监再校刊的小字本《金匮要略》及其他宋版现均不存。

  ④现存古本中元明5版为大字本系统,其中4种明版均从元邓珍版派生,清版、日本江户版都从4种明版派生。既往使用的《金匮要略》诸版本均属大字本系统,其中邓珍版为最善本。另最近发现的明初吴迁抄本属小字本系统,现仅存1本。

  ⑤经比较邓珍本与吴迁本,发现北宋政府并非单纯将大字本改为小字本再版,而实施了第二次大规模校订。这一史实提示我们,今后必须考虑其它宋改医书大字本和小字本的关系问题。


参考文献

[1]小曽户洋.《小品方》序说----现存した古卷子本[J].日本医史学杂志,1986,32(1):1-25.
[2]真柳诚.《医心方》所引の《神农经》《神农食经》について[J].日本医史学杂志.1985,31(2):258-260.
[3]远藤次郎,島木英彦,中村辉子.《金匮玉函经》および《金匮玉函要略方》における葛洪の役割り[J].汉方の临床.2002,49(1):113-123.
[4]冈西为人.中国医书本草考[M].大阪:南大阪印刷センター,1974:192-199.
[5]真柳诚,小曽户洋.《金匮要略》の文献学的研究(第一报)─元・邓珍刊《新编金匮方论》.日本医史学杂志.1988,34(3):414-430.
[6]梁永宣.《金匮要略方》底本出处考[J].中国中医药报.2008-01-04(4).
[7]野口大輔.《金匮要略》古版本の研究.茨城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硕士论文.2005:47-54.
[8]真柳诚,小曽户洋.《金匮要略》の文献学的研究(第二报)─明·无名氏刊《新编金匮要略方论》とその版本系统[J].日本医史学杂志.1989,35(4):408-429.
[9]真柳诚.别本《仲景全书》の书志と构成书目[J].日本医史学杂志.1988,34(1):28-30.
[10]真柳诚.《仲景全书》解题[J]∥和刻汉籍医书集成.第十六辑.东京:エンタプライズ,1992:8-18.
[11]真柳诚.赵开美の《仲景全书》と《宋板伤寒论》[J].日本医史学杂志.2006,52(1):144-145.
[12]沈津.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8-209.
[13]真柳诚.北宋政府校正《金匮要略》小字本の出现[J].日本东洋医学杂志.2008,59(别册):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