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图经》所引张仲景医书佚文考

 

                    梁永宣[1]  王庆国[2]

 

    摘要:

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收载的苏颂《本草图经》中,曾引录张仲景佚文48条,均系未经宋臣校定的仲景医书佚文。分析引文,可知苏颂所见张仲景医书至少有两类传本,一类兼含伤寒、杂病内容,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发掘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另一类专论杂病,此本极有可能是宋臣后来校正《金匮要略方》的依据或基础。另据《本草图经》引文中的治中汤等文字特点,以及该书转引其它来源仲景佚文中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载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

关键词:本草图经  张仲景  佚文

 

Lost Essays and its Analysis of Zhang Zhongjing’s Medical Book Cited by Illustration Classics for Materia Medica, (Bencao Tujing)

LIANG Yong-xuan  WANG Qing-guo

 

Abstract Illustration Classics for Materia Medica, (Bencao Tujing), an book was collected in Classified Materia Medica from Historical Classics for Emergency (Jing Shi Zheng Lei Beiji Bencao) by Tang Shenwei in Song Dynasty, cited 48 clauses that are the lost essays from Zhang Zhongjings medical book, and all the clauses were not revised by the officials in Song Dynasty. The analysis of the quotations shows that Su Song consulted at least two versions of Zhang Zhongjings medical book. One version contains two parts, exopathogenic col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it might be the ancient versio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 (Shanghan Zabing Lun) or Golden Chamber and Jade Box Formula (Jinkui Yuhan Yaolue Fang) found by Wang Zhu. Another version specially discussed the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hich might largely be the source book for the officials in Song Dynasty to revise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Jingui Yaolue). According to the literal features recorded in Illustration Classics for Materia Medica, (Bencao Tujing) like ZhizhongTang (Decoction for Treating the Middle) and quotations of Zhang Zhongjings lost essays from other medical books contains contents not recorded in Treatise on Cold Pathogenic Disease (Shanhan Lun) and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Jingui Yaolue) existed today. So, it can be deduced that the source book Su Song consulted might published earlier than that in Gaozong Era of King Lizhi in Tang Dynasty, and earlier than the source book the officials consulted in Song Dynasty.

Key Words Illustration Classics for Materia Medica, (Bencao Tujing); Zhang Zhongjing; Lost essays

 

 

       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早期流传演变史,是学术界研究较多的问题。宋代及其以前的早期文献中所引用仲景之论及方,都成为考究张仲景医书来源的重要依据。但是到目前为止,宋苏颂所撰的《本草图经》中收藏的张仲景医书内容,很少为国内各种《中医文献学》著作提及。尚志钧等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点校本中撰有“《证类本草》文献源流丛考”[1],其中“图经文引书目部分”提及张仲景相关条文,但仅有6条,且未作进一步分析。日本茨城大学真柳诚教授曾撰一文[2],梳理了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收载《本草图经》中的张仲景医书佚文,指出《本草图经》作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校订资料很有研究价值,值得重视。受其文启示,本人进一步详细研究比较了《本草图经》中所引张仲景医书之具体文字,有些新的体会及思路。

 

    一、苏颂《本草图经》及所引张仲景论及方

《本草图经》作者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南安人。宋代著名科学家,曾撰有《本草图经》二十卷(1061[3]自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苏颂即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参加了诸多重要医籍书籍的整理工作,他有机会浏览大量国家藏书。苏氏所编《本草图经》撰成之年比林亿等人治平二年(1064)校订《伤寒论》及次年校《金匮要略》要早三四年,而《金匮玉函要略方》在此之前已由王洙发现于蠹简中[4],因此,苏颂有可能阅览了包括所有张仲景医书底本在内的大量书籍,且这些书籍还未经校正医书局修订,因此《本草图经》中有关张仲景医书的引文是反映宋臣校订前张仲景医书原貌的重要史料。本文依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证类本草》底本为据[5],对所引张仲景医书条文予以统计。

《本草图经》含有张仲景佚文者48条,分布在《证类本草》各卷的情况是:卷34——下引数字均为条数)、卷66)、卷71)、卷89)、卷92)、卷107)、卷122)、卷135)、卷143)、卷161)、卷182)、卷191)、卷201)、卷211)、卷223)、卷241)。

48条引文所标出处及内容与通行张仲景著作对照如下:

引文所标出处

条数

方数

同《伤寒论》方数

同《金匮》方数

张仲景伤寒论

5

7

4

6

张仲景伤寒方

1

2

2

1

张仲景治伤寒

12

32

17

20

张仲景治杂病…治伤寒

1

4

1(属治伤寒者)

2

张仲景治杂病

1

2

0

2

张仲景治杂病方

3

3

0

3

仲景治杂病方

1

1

0

0

张仲景治

19

29

2

29

张仲景方

1

1

0

1

张仲景

1

1

0

1

刘禹锡传信方云张仲景治杂病方

1

1

0

1

续传信方着仲景

2

2

0

0

合计(含重复)

48

85

26

66

 

二、《本草图经》所引仲景医书佚文的分析

       经仔细核对上表,笔者发现:凡文中标明引自张仲景伤寒论、张仲景伤寒方、张仲景治伤寒(包括“张仲景治杂病…治伤寒”一条)等有“伤寒”字样的内容,其所涉及的方剂,既包含有现行本《伤寒论》中的方剂,也有《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而凡标明张仲景治杂病、张仲景治杂病方、张仲景方、张仲景治、张仲景、刘禹锡传信方云张仲景治杂病方等没有提及“伤寒”的文字中,所引方剂(除“张仲景治”中二条外)全部不见于现今本《伤寒论》,只出于《金匮要略》。

以上情况说明,苏颂编撰本草图经时可能参阅了至少二种类型的张仲景医书:一种是包含有伤寒、杂病二大内容的传本,另一种则以杂病为主、极少或不含伤寒内容的传本。1994年日本发现的陈延之《经方小品》载有张仲景弁伤寒并方有九卷张仲景杂方有八卷[6]。苏颂所引也有以“杂病”为主的仲景医书,两相结合,可证专论杂病的《金匮要略》前身传本应当早已行世。

至于苏颂所引伤寒部分,可以肯定参考的不是开宝中高继冲献上的《伤寒论》传本。因为该本只有伤寒内容,后林亿校正《伤寒论》以此为主要依据[7],苏颂所参考的原始本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即与高继冲献上本同时或者在此之前流传的一种张仲景医书,有可能是《隋书经籍志》中所载的仲景著作,即《张仲景方》十五卷,或者是陈延之所言的《张仲景弁伤寒并方》九卷一书。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或许苏颂参考的是经王洙发现的含有伤寒内容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因为现知只有这两种系列的传本记载有伤寒、杂病二方面内容。

除了上述二传本之外,苏颂还有可能参考了一种以杂病方为主的医籍即当时还存在着专门的仲景杂病方,这也可从陈延之载有的“张仲景杂方八卷”中找到线索,此类杂病方的底本极有可能是后来宋臣校正成《金匮要略方》的依据或基础。但是必须要考虑的是,苏颂所记载的杂病相关内容也许只是从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金匮玉函要略方》中抽出的内容,没有单独的杂病方流传,有可能是陈延之将其归纳为张仲景杂方八卷”,这点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三、《本草图经》所引仲景医书的时代性分析

《本草图经》所引用的这两类仲景医书本大概是什幺时候的传本呢?通过原书的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本草图经》所引用传本的时代特征。

1、关于治中汤的记载:

《证类本草》卷六“人参”条中引“图经”曰:“张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治中汤主之。人参、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如脐上筑者为肾气动,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其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者加术至四两半。腹痛者加人参至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至四两半,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药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再看现行《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  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很明显,上述二方主治证不同,但方剂组成、服法、加减法等却基本相同,因此基本可视为同一方剂。此外所引方名亦可提供重要信息,即如今《伤寒论》中的“理中汤”原名“治中汤”。苏颂所见仲景医书应为唐高宗之前的传本,而经宋臣校改的《伤寒论》当依据唐高宗以后的传本。因为改“治”为“理”是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9]。由此可见,《本草图经》所引“治中汤”不避李治讳,其传本来源时间更早。

2、关于“桂”的记载

《证类本草》卷十三“成州枳实”引“图经”:“张仲景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枳实术汤主之。枳实七枚,术三两,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消减之。又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枳实薤白桂汤主之。陈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切栝楼一枚,桂一两,以水五升,先煎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余药于汤中,煎三两沸,分温三服,当愈。又有橘皮枳实汤,桂生姜枳实汤,皆主胸痹心痛。”

上文中的枳实薤白桂汤、桂生姜枳实汤在宋改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均作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据真柳诚教授分析,11世纪宋政府校订、刊行仲景医书时,林亿等把配伍桂类的药方转载于《金匮》附方时,不管方名中有无桂枝,药名一律改成桂枝[10]。可见与宋改本相比,《本草图经》所引的仲景医书传本更接近古貌。

3、《本草图经》所引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记载的内容

通过比较,笔者还发现,《本草图经》所引的部分张仲景医书内容,不见于今本《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文字中,如:

卷六“木香”:“《续传信方》着张仲景青木香丸,主阳衰诸不足,用昆仑青木香、六路诃子皮各二十两,筛末,沙糖和之。驸马都尉郑某忘其名,去沙糖加羚羊角十二两,白蜜丸如梧子,空腹酒下三十丸,日再,其效甚速。然用药不类古方,而云仲景者,不知何从而得之。”

卷八“黄芩”:“陶隐居云:黄芩圆者名子芩。仲景治杂病方多用之四两,袋贮之,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

卷十六“阿胶”:“《续传信方》着张仲景调气方云:治赤白痢无问远近,小腹疞痛不可忍,出入无常,下重痛闷。每发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大,碎蜡如弹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胶,令散;次下蜡,又煎令散。即下黄连末,搅相和,分为三服。惟须热吃,冷即难吃。神妙。”

这些仲景佚文的特点是转引自其他方书或本草。因此可以断言,在唐代及唐以前,还流传着宋代已经失传的古老的张仲景医书之不同传本。苏颂当时已经看不到这些传本,故很疑惑地说“云仲景者,不知何从而得之”,因此他采用了转引的方式。而宋臣校改仲景医书在苏颂之后,并未取用上述转引资料,故后世通行本仲景著作中自然没有这些内容。

四、结语

苏颂《本草图经》(1061)曾引录张仲景佚文48条,均系未经宋臣校定的仲景医书佚文。分析引文,可知苏颂所见张仲景医书至少有两类传本,一类兼含伤寒、杂病内容,很可能是古本《伤寒杂病论》或王洙发掘的《金匮玉函要略方》;另一类专论杂病,此本极有可能是宋臣后来校正《金匮要略方》的依据或基础。另据《本草图经》引文中的治中汤、“桂”等文字特点,以及该书转引其它来源仲景佚文中有今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未载内容,推测苏颂所参底本可能早于唐高宗李治之时,比宋臣校改的仲景医书底本更加古老。因此,《本草图经》对考察仲景医书流传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值得重视。

致谢: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医研究院郑金生研究员、日本茨城大学真柳诚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精心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 证类本草.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48

2 真柳誠.「『図経本草』所引の「張仲景医書」について」.日本医史学雑誌.1986322: 238-240

3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57: 10859

4 梁永宣.王洙发现《金匮要略》的若干佐证.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5): 31-33

5 唐慎徽.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9

6 小曾戸洋、真柳诚. 小品方·黄帝内経明堂古钞本残卷. 东京: 新树社书林. 19924

7 中医珍本丛书•仲景全书•伤寒论序.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影印

8中医珍本丛书•仲景全书•伤寒论卷七.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 年影印

9陈垣. 史讳举例. 北京: 中华书局.2004: 121

10 真柳誠. 中国11世紀以前の桂類薬物と薬名-林億らは仲景医書の桂類薬名を桂枝に統一した. 薬史学雑誌. 1995,30(2): 96-115

 



[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人文系医史文献教研室

[2]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